什么是管理會計?管理會計與ERP是什么關系?它們能給企業帶來什么?
鴻溝?什么鴻溝?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會計的發展說起。傳統意義上的會計就是記帳、算帳、報帳,一般側重于對經營活動的事后記錄與反映。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會計的應用也拓寬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個重要領域,這兩個領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既有共享部分又各有所側重。一般財務會計側重于通過定期的財務報表,為企業外部同企業有經濟利益關系的各種社會集團服務,如投資人、債權人、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等;而管理會計則側重于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把管理與會計這兩個主題有機的融匯在一起,以強化內部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管理會計是20世紀初伴隨著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而產生的,是西方工業革命及管理學的產物,80年代初開始在我國研究與應用。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民營企業應運而生蓬勃發展,由于處在經濟轉型期,人們更注重資本運作與經營“機會”的把握,相對而言企業基礎管理的建設較為薄弱。除了社會環境的因素之外,管理理念的落后和現代企業管理技術的欠缺是造成管理滯后的兩大主要障礙。從會計的角度講,民營企業財務人員的工作層面往往取決于老板對會計工作的理解程度。有些企業財務人員參與管理參與決策,發揮著他們應有的職能作用;有些企業財務人員連最基本的成本核算都無法涉足,更談不上對整個企業價值鏈的控制和管理會計技術的運用。這是民營企業管理上的一條軟肋。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是企業管理有機體的神經中樞,它圍繞整個企業的價值鏈形成一個封閉的環,這個環一旦斷裂就意味著會計所反映的數據是不完整的,是缺乏邏輯關系的,還意味著這些裂痕將演變成為企業管理上的“黑洞”。管理會計的興起,把會計對生產經營過程的事后反映延伸到事中與事前的控制,這是管理上的飛躍,它說明人們在管理實踐中已經充分認識到會計與生產經營過程的緊密聯系,兩者之間的融合不僅能杜絕“黑洞”的出現,還能讓價值鏈增值。前面所說的“鴻溝”就是指會計與生產經營過程之間的裂痕,填平這條“鴻溝”企業就會夯實根基構筑自己的成功大廈。
這里不妨先講一個小故事。有個民營老板收購了一家國營養殖場,40多個人養了2000多頭豬。收購后他從老家找了一位有養豬經驗的朋友擔任場長。據說這位場長過去給生產隊養過豬,大包干以后自家種著地養著豬開著小買部日子過得滿紅火。新場長上任原有的職工幾乎全換了,只留了一位獸醫師,找了一位兼職會計月底來處理一下帳。養殖場很封閉,遠離城區,職工進入養殖區必須先消毒,沒有特殊情況每月只準出來一次。這一年生豬價格上漲,老板慶幸自己運氣好,盼望著早日收回投資。開始幾個月流動資金還算寬余,后來越來越緊,不補充就轉不動,并且養殖數量開始下降,職工流動性也很大。與同行業做了一下比較,人家的豬養5個月180斤左右,而這里的豬養6個半月才180左右,成本這么高怎么能掙錢?老板有位朋友是會計師,建議養殖場按生產流程劃分責任區域,并核定指標做好記錄,能達到或接近同行業標準就給職工一定的獎勵,并忠告這樣管理是要出問題的。開始大家不以為然,后來一位“聰明”的飼養員給老板和場長上了一課。據周圍村民報告,養殖場有人往外偷飼料,場長安排人整夜蹲守果然逮了個正著。據了解飼養員與附近的村民勾結已經偷了好幾個月了,他說:場長安排每天必須喂多少飼料,因打撲克或是天冷就不想喂,飼料又不能存便想到賣了算了,一舉兩得。這件事讓老板認識到加強內部管理的重要性,決定再選一個懂管理的人來當場長,并請會計師幫忙理順一下程序。會計師提了三個條件:一、將獸醫師提為場長兼獸醫師。二、聘一位專職會計,工作經驗不重要,認真負責能操作電腦就可以。三、各項生產指標達到或接近行業標準必須給職工一定的獎勵。老板一看全部同意并且還加了一條:提高伙食標準每月全場人員會餐兩次。
新會計來了,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熟悉帳本而是穿上工作服進養殖區熟悉環境和生產流程,事先有交代:不熟悉生產流程將無法勝任自己的工作。一個小小的養殖場細心研究起來道道還真不少,有公豬、母豬(生產豬、懷孕豬、空懷豬、后備豬)、仔豬、斷奶豬、育肥豬,有產仔房、斷奶豬舍、育肥豬舍等等。從育種產仔到斷奶、育肥,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要求和指標。會計師與場長和會計一起設計了一套為本場生產經營服務的記錄,這些記錄的明細戶頭與養殖責任區域的劃分戶頭是一一對應的,有明確的責任人;同時與會計帳本中“養殖成本”科目的明細戶頭也是一一對應的。這些戶頭之間都是有聯系的,相關的信息都是可以追溯的,比如斷奶豬轉群到育肥豬,轉出、轉入的數量和重量必須是一致的;再比如出售的育肥豬可以根據它的耳號(出生后打在耳朵上的號碼)查詢它從出生到出售的全部飼養記錄。記錄存在電腦里,由會計操作,原始憑證由養殖區或有關崗位提供。記錄中涉及到養殖成本及存欄數量的部分,如產仔、轉群數量、死亡數量、銷售數量和飼料、藥品的消耗等,由會計定期匯總填制會計憑證登記帳本;其它部分如仔豬耳號、床號、計劃轉群日期、父本、母本、存欄數量、防疫記錄等則是場長在管理上不可缺少的資料。有了這套記錄還可以根據豬的產仔和生長規律測算出未來的存欄量、飼料藥品需求量等,進而可編制資金預算。這些記錄不是孤立的數字,而是有相應的《崗位職責》、《獎懲規定》、《財務管理制度》等做鋪墊。在職工層面以前領料、轉群等都不用簽字,場長吩咐就干,現在責任人都要簽字了。說來也怪,管理規范了,責任明確了,安說工作壓力加大了,但職工的流動性卻幾乎停止了。表面看獎勵工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實際上大家有了安全感歸宿感以及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是最根本的原因。新場長工作很有思路和熱情,他說:早就盼著這么干,終于等到了這一天!職工們關注的事情也和以前大不相同,他們過問飼料的蛋白含量是不是達標,過問采購的藥品是不是假冒偽劣,豬舍比以前干凈多了,還有人抽空割青草給豬加“小菜”。4個月后扭虧為盈。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整個過程和風細雨實實在在。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原來會計還可以這么干!其實這只是管理會計技術運用的一部分,其中會計與生產經營過程的融合構成了這次管理變革的核心與動力。一個小小的養殖場可以手工設計程序,一個大型企業怎么辦?一個企業集團怎么辦?當然是應用ERP!ERP是在西方工業革命和管理學的基礎上運用新興的IT技術將管理信息進行集成。從20世紀60年代初的MRP到MRPⅡ再到90年代的ERP前后經歷了40多年的時間。其中MRPⅡ就已經運用了管理會計的概念,把傳統的帳務處理同發生帳務的事務結合起來,也就是會計與生產經營過程的融合。這是ERP與其它管理軟件最大的不同,也是ERP在實施過程中最容易觸及管理弊端的原因之一。ERP把企業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鏈接與固化,并且可以靈活組裝,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它的準確性、完整性、邏輯性、敏捷性、協同性、可視性等等優勢顯示了現代企業管理技術的輝煌成就。隨著經濟全球化民營企業已經進入了一條新的發展軌道,有了挖掘機就不能只考慮鐵锨鎬頭怎么用,不要擔心ERP多么復雜、多么龐大、多么昂貴,關鍵要開闊視野深刻理解它的管理思想和內涵,只要看到問題的本質就能找到ERP當中適合自己的部分和方法。大企業有大企業的用法,小企業有小企業的用法,前面說的養殖場還什么錢沒花自己動手土法上馬呢!或許很多人擔心中國的市場環境很復雜,ERP是個舶來品,將會計與生產經營過程融合企業是不是要吃很多虧?其實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程序是人設計的,ERP在中國企業運用就一定有適合中國市場經濟特點的方法。從另一個層面講我們沒有必要為了取得一個小小的耳環而把自己的金項鏈撕碎。
民營企業中許多年輕的創業者他們的資金沒有那么雄厚,他們的企業規模也沒有多么大,但信息技術已經是他們離不開的工具。在管理上他們知道軟件的運用可以事半功倍,還可以充當他們的“第三只眼”,這讓我們看到了民營企業發展的希望!愿ERP為民營企業鋪就一條通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管理會計與ERP能給民營企業帶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