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統下企業內部控制程序與方法
利用ERP系統進行內部控制,一方面,通過計算機和網絡進行信息處理和傳輸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軟件系統實施控制,可以克服任何因素的干擾。具體到ERP系統進行內控的過程分為:
(一)事前控制。1.預算控制。將企業的整體目標分解為具體的控制項目和明確的控制標準,并落實到相應的責任單位或責任人,在經濟業務發生時。系統自動將實際情況與預算目標進行比較,對不符合規范的業務操作進行否決或提請授權機構決策。2.授權控制。根據企業的組織結構及員工的崗位責任,設置每個員工對系統的操作權限以及對信息的查詢范圍。通過ERP系統進行事前控制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增加控制的客觀性,克服控制過程中的人為因素,保證相關政策得到嚴格執行。
(二)事中控制。根據系統可以進行以下程序控制:1.業務操作控制。以信息傳遞為線索,以企業的規章制度為標準,將費用報銷、庫存管理、產品購銷等經常性業務的流程加以規范,并通過環境設置、條件選擇、事項驅動等軟件技術將其體現在系統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系統將自動拒絕不符合規范的操作步驟。2.會計系統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會計科目。通過設置一套名稱齊備、內容完整、歸類繁簡適度的會計科目,規范會計核算過程,方便監管信息的提取。(2)財務政策。由系統根據預先設置的標準,自動完成折舊計提、費用攤銷等工作。拒絕利用相關政策人為調整會計利潤的現象。(3)會計報表。利用取數公式,直接根據會計賬簿生成會計報表,保證報表數據真實、完整。通過系統進行事中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在制度執行過程中人為因素帶來的各種隨意性、欺騙性,提高內控的穩定性、可靠性。
(三)事后控制。1.數據核對。系統可自動核對內外部數據的發生額及余額是否符合指定的邏輯關系,并把異常情況及時提交給相關的監控部門。2.風險評估。根據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如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環境風險等,設計風險模型,并轉化成具體的控制項目及風險指標。系統可定期搜集相關數據,根據風險模型,還原成企業面臨的風險狀況,生成風險評估報告。3.檢查制度執行情況。通過搜集整理員工的日常操作,系統可定期分析員工的工作內容及行為方式是否合乎規范。通過系統進行事后控制可以確保檢查報告的客觀性、可靠性,提高檢查效率,降低檢查成本。有利于企業及時發現在目標實現及制度執行過程中的各項偏差。
此外,根據控制對象、控制方式和控制環節的變化還可以從其他方面設計控制:1.系統開發和初始化控制。系統開發階段的主要工作如制定項目管理計劃;進行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與分析;控制開發進度,監督開發質量,等等。初始化工作如初始數據的安全導入;保證新舊系統的轉換有序進行:一旦發現系統軟件可能存在安全漏洞,立即進行在線修補與升級;等等。2.組織控制。組織控制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系統維護部門和實際操作使用部門分離。系統維護部門無權接觸實際業務活動的操作;(2)系統維護部門內部如系統管理員、操作員、資料保管員等各個崗位應分離;(3)業務處理部門內部應按照內控審核批準體系對不同的用戶在系統應用上設定不同的操作授權。3.信息系統與文檔安全控制。4.操作維護控制。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ERP系統下企業內部控制程序與方法
本文網址:http://m.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1941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