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許多企業為了獲得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動權,都在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實施CIMS、MRPII和ERP等項目,加強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以此提高其管理水平,增強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反應能力。基于ERP和CIMS的業務工作流技術,是確保系統成功可靠運行的關鍵技術,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確定合理高效率的業務傳遞途徑,提高企業整體運行的效率。本文對基于ERP和CIMS的業務工作流技術應用進行探討。
1 業務流程的重組設計
業務流程的各環節結構模型總體上分為4類:(1)表示業務流程的開環結構;(2)表示具有并聯的開環結構;(3)表示具有信息反饋的閉環結構;(4)表示具有并聯、且帶有信息反饋的閉環結構。根據上述4類結構及約定了業務流程重組的設計規則,勾畫出企業的業務流程。
業務流程的設計思想自頂向下,采用結構化、模塊化方法設計,并進行系統分析、功能劃分和數據定義及數據信息的標準化,從而構造出適合企業ERP和CIMS的業務流程體系。
依據工作流的方法和信息傳遞的途徑,構造出企業的業務流程。在經過認真的論證設計的基礎上,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了一次較好的優化重組。下面某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流程》為例進行說明。每個流程分為若干階段,稱之為工作程序,其產生階段性成果,每個程序都產生和使用特定的信息,形成信息記錄,稱之為信息編號。以《新產品開發流程》為例,由如下程序組成:預研究立項程序、概念研發程序、預研究程序,預研究評審程序、科研項目立項程序、項目實施程序、科研項目鑒定評審程序及成果應用決策程序組成。每個程序代表一個階段的工作內容或任務。其中預研究立項程序和概念研發程序處于并行關系,其后的是一次的承接關系。
2 業務工作流結構化建模
根據信息流,構建出企業的業務流程后,需要對流程進行結構建模,以利于進行工作流分析。在給定的工作流結構中,各任務結點存在以下3種關系:(1)‘并’關系,(2)‘或’關系,(3)‘有條件或’關系。為了更好地說明,假設存在如下7個工作組和任務:1—計劃;2—方案;3—新產品設計;4—產品改進;5—銷售方案制定;6—投放市場。(見圖1)

根據圖中的關系,接點Nd2和Nd3之間存在以下的流程:

由于工作流中存在‘或’和‘有條件或’的關系,因而構成‘環’結構,為了檢測出這些‘環’,就必須對上述鄰接矩陣進行變換,以獲取可識別出這些‘環’結構的矩陣。

聚類分析結果表明任務結點3、4 構成環。對以上計算過程可總結以下步驟:
(1)構建業務工作流圖。
(2)抽象形成工作流的鄰接矩陣。
(3)對結點為7的工作流結構,將鄰接矩陣代入式計算出任意兩結點間78& 的不同有向邊序列數。
(4)將步驟(3)的計算結果代入式(3)計算鄰接矩陣。
(5)進行聚類計算。
(6)獲得系統的‘環’結構。
3 業務工作流分析
現以《新產品開發流程》為例,說明工作流分析的運用。該流程中存在如下9 個工作內容和任務:
1—預研究立項,2—概念研發,3—預研究,4—預研究評審,5—科研項目立項,5—項目實施,6—科研項目鑒定評審,7—成果應用決策。根據新產品開發流程構建出新產品開發工作流。見新產品開發工作流(圖2)。

根據工作流圖,各結點間存在如下的流程:

根據工作流,建立以下相應的鄰接矩陣:

上述過程對《新產品開發流程》進行了結構化建模,下面再以流程中“概念研發程序”為例,進行結構化建模和工作流分析與評價。
4 業務工作流評價
“概念研發程序”中存在如下7個工作內容和任務:1—提出初級概念,2—形成概念方案,3—進行概念方案修正,4—進行概念測試,5—工業設計策劃,6—工業設計修改,7—工業設計方案審批。對這7個工作內容和任務建立工作流圖。見圖3。

根據工作流圖,各結點間存在如下的流程:

5 結束語
業務工作流結構化建模、分析與評價,對進行ERP和CIMS系統分析與設計尤為重要,合理優化的工作流設計,有利于確定業務傳遞的最佳途徑,提高系統的運行效率,減少系統運行所耗費的時間與資源,提高其管理水平,增強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反應能力,從而根本上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分析以上過程可知,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從工作流分析的結果可以選擇較優的傳遞途徑作為主干流程和信息的有效傳遞路徑。
(2)為提高系統工作效率,應提高工作質量,減少信息在環中的循環次數X,從而減少系統消耗的時間與資源總量。
(3)上述兩條結論與實際工作情況相同,從而證明了業務流程的工作流的結構建模和分析,對ERP和CIMS的系統分析與系統設計尤為重要,是保證信息有效集成和系統可靠成功運行的關鍵。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hanmeixuan.com/
本文網址:http://m.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1991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