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正在加速,來自競爭對手的外部環境壓力和變化及內部變化也在不斷增長。各個組織要在這種趨勢變化中保持競爭優勢,一味地追求提高收入和削減成本是不夠的,必須及時調整他們的業務流程,以便在運營管控過程不斷變化時,能使組織的運作能力與市場需求的變化保持步調的一致。BPA(Business Process Analysis,業務流程分析) 為調整、優化業務流程提供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和工具。由于缺乏可落地流程的IT 架構平臺的支撐,多數企業的解決方案采用模擬流程運行并產生用于績效分析的仿真數據,但是從大量模擬數據和假設模型中提取出深刻的見解卻成為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
隨著BPM市場近兩年的飛速增長,現在很多企業從流程管理中獲得比投資其他系統更高的收益。例如Gartner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顯示:在成功的BPM項目中有78%的企業獲得的內部報酬率高于15%,而有一些企業的這個數據達到了100%甚至是360%。這份研究還發現在業務流程管理越來越重視相關人員的參與,而不僅僅是系統與系統的整合。眾所周知,通過BPM的實施可以減少錯誤、改進服務水平與增加業務流程透明度的能力。當企業實施BPM過后,幾乎所有的企業都發現,業務流程透明度似乎并未從業務上得到明顯的改善,企業得到了一張張電子的、可視化的流程圖,并高效運轉,這些真實的流程運行數據反映了當前組織中流程的效率、瓶頸和績效,可是他們到底運轉的怎么樣?這個階段,企業迫切希望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到哪些組織、部門、崗位、員工和流程最有效率,瓶頸發生在哪里,跨部門協作的流程效率與員工效率的關系與影響如何,這些數據的發生是不是存在有規律的趨勢,這些趨勢對未來決策是否可以提供預測基礎?這些接踵而來的問題普遍困惑著CIO和流程管理部門,沒有這些一手數據,流程優化成了“摸石頭過河”,業務流程分析開始進入到企業的視野中。
BPA是企業高層流程分析的“破冰船”
企業實施BPM的一個根本原因是通過IT手段固化業務流程,繼而持續優化和改善流程,優化和改善流程的驅動力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模式,來自外部競爭環境的改變和內部的調整被迫要求企業的流程適應這種變化,而內部運營成本的壓縮、效率和績效的提升愿望則要求IT和管理部門能夠主動提出優化和改善意見,BPA需要能夠為這兩種因素提供績效數據的分析支撐,尤其能夠主動為管理者提供高層的分析工具,促使IT部門主動達成對流程的優化和改良。高層流程分析能力與普遍BPM或Workflow系統提供的監控、統計報告不同,僅對流程活動數據和歷史進行單一維度的統計遠遠滿足不了流程決策者的需求,傳統的統計分析報告僅能夠為IT運維人員提供一些報告幫助。正如京衛醫藥集團的朱部長所說,探討支撐高層流程分析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如何幫助企業的CIO、管理層、流程分析師站在管理的視角上分析冰山之下的運營績效數據,從而發現長期隱藏在IT背后的效率“秘密”,實施業務流程優化已成為集團信息化戰略的既定目標。
BPA需要開放的集成能力
在現實中,支撐企業運營的IT架構由于缺乏統一規劃,組成高層流程地圖的支持流程被分散在ERP、CRM或專有的Workflow系統中,這就要求BPM廠商解決方案中不僅能夠分析自身BPM產品中的流程績效,還需要具備開放的集成能力,將企業已投資的遺留IT系統作為分析的一部分,能夠為管理者提供一個統一分析環境,達成對企業運營流程的全景分析,徹底搬開企業IT冰山下運營績效數據,將全盤IT系統的流程績效浮出水面。隨著SOA及傳統EAI技術的成熟,BPA系統實現這一愿景已成為普遍企業用戶的迫切愿望。
BPA不僅是一項技術
盡管BPM市場增長迅猛且充滿活力,它依然處在一個初期階段,Gartner 指出,“雖然支出迅速增長,但僅有 20%—30% 的部署解決了企業范圍內的跨職能流程。很多范圍更窄的流程改進計劃沒有充分利用BPM 套件強大功能”,成功部署BPM不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重要的是BPM為企業實施流程變革提出管理挑戰,BPA是這個變革挑戰的重要支撐工具之一。因此在企業規劃流程優化項目時,除了正確的工具選擇,還應充分考慮到自身在梳理診斷方法、優化方法等方法論的研究,也可考慮通過參加培訓或咨詢公司的協助得以提升。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hanmeixuan.com/
本文網址:http://m.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19616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