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科技首席執行官兼全球市場及銷售總裁羅葉明日前接受記者采訪,針對中國企業信息化進程發表了看法,認為中國企業應向一體化發展,并同時介紹了高亞科技的相關業務情況。
人物簡介
羅葉明,香港人。從威斯康星大學的麥迪遜研究院畢業后,羅葉明在貝爾實驗室成為了一名研究員,在此工作的五年時間里,他和貝爾實驗室的成員共同研發出UNIX新一代的linkage editor及COFF科技。此后,羅葉明曾先后在香港證券交易所、InterWorld、美國佩羅系統公司、美國花旗銀行、DEC、Perkins Elmer 以及貝爾實驗室擔任核心研發人員和高層管理人員。
中國有望打破美國軟件缺口
羅葉明具有在美國25年以及中國香港3年的IT經驗,他對于國內與國外的信息化水平,有著獨特的見解。羅葉明認為,美國在軟件方面有缺口,而這個缺口是中國有可能突破并趕超的。
羅葉明在其撰寫的《第八個管理》一書中指出,在美國要找能管理100人以上的軟件項目經理是極難的。美國和全球的軟件管理及工程科學的基礎是建立于工業時代的實體成果之上,而軟件生產和管理的主要元素是智力成果,只有極少部分的管理者能從實踐中明白這兩方面的差異導致的實際和理論的縫隙,進而更少的人能夠令智力成果和實體成果相連接。美國雖然在“管理學”及“軟件科技”領域皆處于領先地位,但很少人會留意到上述的大缺口。
由于機構大量信息化的年代與美國不同,中國并無以上問題。雖然中國信息化道路的存在一些不足,如道路分散且系統太多,導致了信息化花費高與信息的分散和不全面,阻礙管理的進步。但是,中國信息化道路的問題可以通過平臺一體化的軟件系統解決,中國未來的軟件產業還是有無限可能的,中國可以吸取美國的經驗,盡快普及最先進的概念和工具,這樣還是有望成為軟件方面的領頭羊的。
企業借助一體化平臺實現信息化升級
那么,打破美國軟件缺口,國內企業需做哪些努力?羅葉明認為,從他自身的角度即一個企業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在這個進程中,企業要堅持走一體化信息化的道路,努力為中國軟件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首先,中國企業要走一體化的道路推進企業信息化進程。這也就是說企業在選擇軟件時要選擇一體化的平臺系統。針對軟件選型問題,羅葉明給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要達到軟件產品與業務的吻合。產品的成本是由多個客戶分攤的,吻合程度愈高,愈有機會省錢。
第二,應盡量減少定制化與個性化。定制化的成本不是一次性的,定制會增高日后的維護成本。
第三,應該找最匹配及最能支持你業務的供應商。比如,高亞科技的8thManage就是企業一體化較好的選擇之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的業務需求選擇相應的模塊,完美支撐業務。據悉,8thManage采用的是“一個設計一個系統(ODOS)”架構,功能齊全,包括CRM、PM/PMO、HR、供應商管理、ERP等模塊,而且各個功能模塊都建立在同一個平臺上,數據可達到實時整合。它可以根據客戶的業務需求集成不同的模塊,以實現對業務最大的支持,同時可以降低系統集成的成本。作為高亞科技開發的一體化商業管理解決方案,8thManage的優勢是充分利用了最新最先進的技術平臺,從而實現了成本低、性能高的特點,為客戶提供完整的端到端的商業解決方案。
其次,軟件廠商要走一體化的產業道路。軟件廠商要開發一體化的軟件平臺系統來適應用戶的各種需求。軟件一體化平臺系統,包括各種功能模塊,其中各個模塊可以獨立使用,又可以協同工作,一體化的平臺系統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中國軟件應向一體化平臺系統發展,應根據企業用戶的多種業務需求進行功能定制,達到一體化協同工作。就如高亞科技來說,高亞的8thManage集成了各種功能模塊如CRM、HR、ERP、OA、采購管理等,功能全面。高亞科技標榜的是智力型的工作管理,采用美國的經驗和設計,中國開發相結合的模式,針對企業管理每一領域,開發出適合中國企業應用的功能,并且所有的應用都能在同一個設計的構架上運行,高效協同,數據精準實時。
一體化平臺化的軟件體系,可以打造企業全新信息化平臺,中國軟件應不斷向一體化發展,促進中國軟件產業的不斷進步。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一體化構建企業全新ERP信息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