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世資訊曾預測2010-2013年,協同管理軟件市場將以平均33.7%的年復合增長率加速發展,2013年市場總額將達到132.3億元。 同時2013年初,計世資訊發布的《2012-2013年中國協同軟件市場研究報告》與賽迪顧問的《2012-2013中國辦公協同軟件市場研究年度報告》均顯示2012年中國協同OA軟件市場規模較2011年同比有較大服務增長。然而到底在協同管理領域我們能夠有多少選擇?
打開百度百科,在管理學詞匯中看到除了財務相關以外,“協同”恐怕是出現最多的詞匯了。可以說“協同”是一種能力,也可以說協同是一種方法,總之“協同”是現今企業必不可少的,也往往是企業苦苦追求但未必能夠輕易達到的目標。到底何為協同管理?百度百科有云:協同管理理念主要體現為三大基本思想,即"信息網狀思想"、"業務關聯思想"和"隨需而應思想"。
就其三大思想的根源,無外乎是要解當前企業的三大難題:"信息孤島"、"應用孤島"和"資源孤島"。實現信息的協同、業務的協同和資源的協同,充分發揮企業的“戰斗力”。而傳統企業管理軟件中,除了ERP本身就是一個協同生產、計劃、銷售、管理等幾大部門工作的管理軟件外,被寄予厚望的莫過于辦公自動化軟件(OA)了。雖然在我國這幾十年的信息化發展過程中,OA算是最早一批深入企業的管理的IT系統,至今仍然生命力旺盛。這無外乎兩點原因:其一,市場需求仍然龐大;其二,新技術的推動,尤其是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思想融合后的推動,讓原來的用戶更加期盼新的產品和技術所帶來的提升。
此外協同管理軟件和其他IT產品的所面臨的問題出奇的一致:同類產品太多用戶難以抉擇。無論是從技術體系出發,還是從產品本身出發,似乎各個廠商的產品都互有優劣,難以抉擇。然而現實就是殘酷的,無論你如何掙扎都要在一片看似平凡的沙礫中發現黃金。在熙熙攘攘的軟件市場,都在叫囂能夠提高企業管理的協同管理軟件市場到底誰是適合自己的產品呢?
OA市場混亂 選擇需謹慎
至于IT系統的選擇,用戶自己根據情況去搜索市場產品不就萬事大吉?其實并非如此,往往企業用戶在還不知道到底需要側重那個標準的時候就已經被某些廠商的宣傳所迷惑,所以筆者網絡市場上比較主流的軟件產品進行橫縱等多維度的對比。
筆者進行對比的協同管理軟件領域,主要對比了泛微、致遠、金蝶、金和、藍凌、通達、萬戶、華天動力、慧點、鼎捷等10個品牌的優劣,從不同方面讓大家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總的來說,最早的像金蝶、致遠、泛微這些老牌管理軟件廠商都在不斷的更新,以求不被用戶所淘汰,華天動力等新進的品牌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打動著自己的客戶,表1。
表1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大部分都是J2EE這樣比較開放的技術架構,已經很少有Lotus的架構了,同時我們在一些企業的資料中發現了有J2EE和.net技術框架的產品。而除了.net的平臺相關性較強外,Java系的產品似乎更具移植性,但是如今兩種技術框架的差異越發不明顯,所以技術路線似乎并不是太過重要的選型依據。總的來說無論是走Java還是.net路線,還是走Lotus路線主要取決于公司的IT規劃,和原有的IT系統平臺路線。畢竟,協同就是需要多系統的銜接和集成。
成功案例,每一家都看似有很多,但是通常每個產品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問題,就像致遠的OA曾經遇到的長時間運行數據庫容量超大而拖慢整個系統的問題,可以說所有管理軟件都面臨過,而Lotus本身的問題也是多層面的,但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給我們“技術不是問題”感覺。
而對于每個品牌的產品售價問題,由于涉及到的浮動較大所以沒有列入此表,但是從普遍意義來看,企業對于OA的期望有所改變,對于OA的投入也愈發的苛刻,因此市場來看價格戰的存在是在所難免。而以高端示人的泛微也在最近幾年自降身價走入“百姓”更是讓用戶的選擇頗具挑戰。可能對于不同品牌的產品,每個人都有自己主觀的認識,需要更加細致的對比才能發現自己真正需要,俗話說自己需要的才是最好。
功能同質化嚴重 選擇看個性
越來越多的產品特性趨于同質化,這不是簡單的一兩個對比能夠搞清楚的,首先各個品牌產品功能上只有些許差異,很難說從能點上分出伯仲;其次,隨著管理軟件功能越發細化,很多功能都被單獨打包成產品,就像包括致遠、泛微、藍凌、通達、萬戶在內很多廠商都把流程定制進行了打包形成自己的工作流平臺看品,可以根據需要定制工作流。只是每個廠商的定制流程的方法和需要二次開發的工作量的大小會有所不同,表2。
表2
筆者整理了工作流、知識管理、溝通工具、協同平臺、報表等幾個方面作為協同OA的核心對比項,發現除了企業門戶、報表中心外其他幾乎大同小異,而工作流的定制也只是各自廠商的實現方法不同,不同企業可以根據自身IT部門的水平選擇適當的產品。總體而言,越是需要二次開發的產品,可定制幅度會大一些。其中華天動力的七大流程、三種流程形態頗具特色。所謂“自由流程”似乎是一種在定制與固定流程之間的權衡方式。
用戶梯隊明顯 服務實力很重要
對于企業來說,或多或少都會有獨立的IT部門或者專職的人員,所以對于OA這樣內部協同驅動平臺的運維和部署是必不可少的,而其實施和維護的難易程度,似乎更是一種選型的考量。畢竟誰也不愿意買一個需要另聘“高手”才能玩轉的系統。
對比目前的各個品牌系統運維難易程度,系統維護主要以對運維人員的要求體現的,而除了Lotus架構下是較少見的外,其他對于運維人員的要求并不高,甚至通達等品牌推出“傻瓜式”安裝包,類似安裝應用程序的方法已經很大程度上降低了OA的運維部署的難度,表3。
表3
而從另一個角度講,系統集成其實主要看兩方面:一方面自身品牌的上下游產品或合作伙伴產品的集成能力,這其中致遠、金蝶似乎比較占優勢,因為前者與用友系ERP、財務等產品的緊密關系,后者自身品牌的產品就足以構建一整套協同管理平臺。與此同時,泛微與SAP的關系甚密,使其多系統的整合能力在這方面得到很大提升。同樣藍凌、萬戶都有多品牌系統的集成案例可以查閱,而華天動力在這方面目前只能說中規中矩,這與其在這個協同管理軟件這個領域的“發聲”較晚不無關系。
而對于協同管理軟件的用戶數量來說,目前資料可以看到的是金和、通達的數據頗為驚人,但是不知道這個數據是否有水分存在,而致遠的20000家數量應該說比較靠譜,與用友共享銷售平臺后龐大的用戶基數成為他的一片沃土。雖然目前金蝶方面OA方面的數據還沒有明確但據估算應該和致遠不相上下。在數量上,泛微的數字相對顯得比較保守但是相比其他幾家可以說已經拉開了較大的差距。
如果說CIO采用“同行趨同”的想法采購OA產品的話,似乎選擇一個在自己行業中用戶數量最大的產品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方法。但是從用戶數量來看似乎能反映出一個現實問題:用戶數量越大,要求服務的質量和網絡要越強,同時也成為這些企業的挑戰。盡管OA已經看似不再是什么高難度管理系統,然而企業選型的時候勢必要考慮產品的實施和維護到底是“原廠”還是“伙伴”的問題。
另外,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眾多廠商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品都經歷了多少年的發展,而升級方式卻仍然是溝通部署的方式,很少有時下較為流行App自動升級模式。暫且不論企業軟件升級難易度的問題,但就其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之一,手動更新并不能夠被視為一種最佳方式,畢竟人出錯的概率要比機器大的多。所以還是建議在架構上考慮如何實現在線升級的模式,而非現在一個小小的升級都要手動部署。
綜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最適合小微企業使用的產品:通達OA 3年免費版、萬戶網絡
小微企業變化快,人員無需太大擴張的情況下,并不是沒有協同的需要,相反更需要規范的管理幫助效率的提升,因此能夠選擇一款適合30人以下小微企業的協同平臺勢在必行。
通達OA 30用戶版可免費使用3年,包括即時通訊組件50點以下免費;即時通訊組件支持免費的點對點視頻,內嵌4路視頻會議體驗版等特點。
萬戶OA雖然在綜合對比中表現平平,但是與阿里云合作的云OA似乎是中小企業擁抱SaaS的很好的途徑,低成本換來管理效率的提升何樂而不為。
2.最合適中等規模企業的發展:金和、藍凌、華天動力
中等規模企業需要發展離不開技術,而金和、藍凌、華天動力雖然在用戶數量上看上去并不是最為匹配的對手,但是各自特點似乎更容易讓他們成為隊友。
•金和的多系統協同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藍凌知識管理驅動協同能力頗有亮點;
•華天動力的流程形式的特點頗有亮點,但需要加強自身品牌的認知度。
3.最合適原有IBM系技術的簇擁者:慧點、神碼OA
作為IBM技術的簇擁者,選擇神碼OA和慧點科技似乎合情合理,不過目前的情況看,神碼OA的銷售似乎很難見到。
后記:OA也好,協同也罷,其實已經危及四伏!
其實,在筆者進行資料整理的時候,并不是刻意省略圖表以外的廠商,而是通過這幾家廠商的優劣而反映出當前市場的狀態。有些企業在08年以后就悄無聲息了,有些卻在這個領域悄悄發展,這些就發生在他們身上。
而近年來不斷有新的技術和產品向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協同管理發起挑戰,類似企業空間、企業微博的互聯網式企業管理模式已經正在蠶食著一部分市場。而就在不久前明道的2000融資似乎只是一個開始,盡管眾多業界人士不看好這樣的模式,但是蠶食已經開始了。
另外,也有人認為協同OA到底能為企業帶來多大的管理提升仍然是有待考證的,不過已經有CIO表示,企業的IT本來就不能就IT論IT,那只有死路一條。其實在筆者看來,就算做不到IT驅動業務,至少協同能夠讓IT與業務融合也是最大的價值。
協同管理軟件正反觀點大PK
有這樣一種觀點,ERP系統等業務軟件更像一個武官為組織開辟江山—以業務數據管理為核心;OA等協同管理軟件更像一個文官為組織做好江山治理—以組織人員行為管理為核心。而好的文官一定需要懂些業務,好的武官也一定要懂些文治,所以有OA與ERP的集成需求,文武兼備才能促進組織高效發展。但是并不是說協同管理軟件的存在已經被所有人接受。
反方:網友@陳祖鑫 在微博上發布一條“唱衰”OA的評論:“我們公司沒有OA,只有門戶內網,但是大多數人不用,連高層都不用。去年年底開始,公司出現大量的微信群,各個部門、各個層級的都有。當你下班回家帶小孩的時候,微信會響起;當你周末約會的時候,微信會響起。”
盡管這個例子看似有些偏執,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眾多社交化的工具已經正在蠶食協同管理軟件市場。可是市面上能夠見到企業空間等產品似乎正在走一條社交化的道路,而這條到登陸能否得到企業協同管理的驗證,還是有待時間來評判的。
正方:“下有很多企業都存在著一些通病:信息分散且孤島頻現、跨部門之間溝通限制、流程復雜、審批不暢。這些是急需解決的企業問題,往往存在與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中,因此這樣的企業更是需要協同的作用體現。”這是盛通印刷CIO劉翔先生不久前與筆者討論協同管理軟件帶來的價值提到的觀點。
有句話說“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而協同管理的目標是使用各種辦法,使得人的社會關系價值最大化。因此,它可能不一定要運用協同軟件。實際上,作為一種工具,協同軟件不可能完全承載協同管理的所有需求。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管理思想的豐富,協同軟件必將在協同管理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
附贈:IT產品選型攻略建立參考體系
軟件與硬件不同,軟件往往沒有明確的體積、重量、主頻、容量等指標,似乎除了口碑就沒有別的辦法在來解決選擇難題了嗎?其實并不盡然,雖然要比CPU那樣幾乎三選一、甚至是二選一的選擇要復雜,但并不是無可相比。所以作為協同管理軟件的選型對比,也正如筆者前面給出的幾個表格中那樣,可以分為幾個維度去對比:
1. 看品牌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最不是標準的標準,品牌價值往往是很難衡量的,除非是上市公司的品牌量化方式,否則“品牌效應”完全就是主觀判斷。但是仍然作為第一個參考標準主要原因在于,IT企業的品牌是靠時間沉淀下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用品牌的時間延續性來衡量未嘗不是眾多標準中的最直觀手段。
2.看規模
作為輕資產型企業,軟件公司最關鍵的除了產品就是技術人才,而往往人才就是一個廠商的實力象征,選擇產品當然廠商的實力是必不可少的標準。
3.查產品線
雖然與國際市場不同,中國軟件企業除了關注產品本身以外更加關注服務。但是落地在用戶的現場仍然是以產品為中心。而產品線是否齊全似乎也是看軟件公司實力的一個參考標準。而相對于用戶自身來說,產品線的意義在于能否支持自身企業當前的適用性和未來的擴展性,畢竟企業會發展壯大。
4.拼專業性
不要認為通用管理軟件就不需要專業性,恰恰相反通用軟件的專業性更多地是體驗在很多細節上,包括產品說明是否足夠詳細、安裝部署是否足夠簡便、功能是否能夠簡單易上手等方面。
5.比服務能力
服務在今天已經成為軟件廠商打動客戶的關鍵所在,而往往用戶需要的并不是廠商所謂的服務團隊規模、所謂的7*24的響應、也不是什么所謂“規范”的服務流程等虛頭巴腦的東西,而是真正的培訓能力和效果,真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實施只是軟件項目的開始,真正的服務是貫穿整個IT系統生命周期的過程,所以服務能力的衡量,可以說是最難以考評但是又非常關鍵的一個指標。
6.找主要客戶
往往在產品選型的過程中,用戶非常希望知道并不是軟件能提供什么樣的功能,而是和用戶同類型的企業中在用什么、怎么用,所以在選擇一個軟件產品的供應商的時候可以通過參考其客戶的方式一方面發現并發掘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一種廠商實力的驗證手段。
7.對比價格
這是一個最難衡量的標準,一般管理軟件項目的報價基本包含了軟件產品本身的價格、咨詢服務費、實施服務費、維護費用、二開費用等,當然這個價格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適合自己企業的預算而定,但是筆者的經驗而言,項目的需求和范圍越明確價格越透明、越可控。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hanmeixuan.com/
本文網址:http://m.hanmeixuan.com/html/consultation/1082011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