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簡介
瑞立集團創辦于1987年,是集研發、制造、銷售汽車零部件、軌道車輛零部件的領軍企業。集團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前三、中國最大的商用車制動系統集成商,先后獲得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等榮譽稱號。
圖1 瑞立集團有限公司
瑞立集團參與起草制定多項國家標準、國軍標以及行業標準。集團建立了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主要研發和制造汽車氣制動系統、液壓制動系統、轉向系統、汽車電子電控、汽車電器、新能源汽車配件等產品。這些產品已為上汽、一汽、東風、吉利、宇通、比亞迪等60多家國內汽車制造廠提供產品配套服務。2017年,瑞立集團實現汽配銷售51.6億元,同比增長46.2%。
二、CIO個人簡介
顏建華,瑞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996年進入瑞立集團,先后擔任模具車間主任、出口廠廠長、技術開發部部長、電器公司總經理等職務。在從事模具制造、模具設計、產品技術開發期間,主導汽車用電子開關、電動門窗開關、機車用自制動氣室、閥芯運動連續可調的電磁閥、卡箍結構的雙膜片彈簧制動氣室、采用干簧管的汽車信號控制開關等產品的開發,榮獲7項國家專利,為公司的業務發展和為汽車零部件技術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
圖2 瑞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顏建華
三、個人信息化從業經歷及主要業績
2009年,顏建華帶領團隊率先在沖焊車間推行自動化,改變以前單機孤島作業的模式,開啟了公司自動化變革的序幕。同時引入8臺日本松下全自動焊接機器人,解決招工難問題。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自動化率,瑞立成立了自動化部,通過走出去、引進來,自主研發裝配自動線,在壓鑄車間、沖焊車間、注塑車間、機加工車間、裝配車間全面實施“機器換人”,逐步實現減員增效、減能增效、減污增效、減耗增效和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優質品率的“四減兩提高”目標,樹立了汽摩配行業典型。
現階段,顏建華正帶領集團員工全面推進瑞立的機聯網,穩步向基于數據的“智能制造”進階。利用MES系統采集一線數據進行分析,不斷優化生產流程,改造生產節拍。未來瑞立的20多個車間和全國的近百家銷售分公司將全面實現系統數據交互,實現制造及服務的數字驅動和“智慧”管理。
四、近2年企業主要推進的信息化或智能制造項目
(1)集團——信息管理平臺項目
為集團決策層搭建一站式管理作戰室,明確信息化指導方針: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效益驅動、應用為先;分步建設、穩健推進。
通過銷售數據共享、實時匯總分析,實現配貨、價格優化,有效制定銷售計劃,掌握銷售業績,提高業務信息傳遞的效率,加強公司對終端業務的支持和管理。
工業板塊:已實現ERP、MES、SOP、BI等模塊系統初步集成。
ERP軟件不單是企業
生產管理的工具,而且還是貫穿整個企業信息化的命脈,向上可以實現產品的設計到制造,向下可以實現生產到物流。再通過制造執行系統(MES)和智能商業(BI)系統打通任督二脈,為大數據分析建立有效的渠道,最終實現向管理層提供決策依據。
MES系統作為公司生產過程執行系統,將覆蓋整個注塑車間現場生產過程,通過大屏幕展現生產計劃的排程及完成情況、SOP管理、質量控制、設備管理和模具管理等應用。實現生產過程可視化管理。
(2)工業板塊——成品業&機電貿易業ERP平臺項目
通過AX系統與MES系統的集成,將生產計劃通過統一的訂單管理平臺,再根據系統中產品BOM將訂單拆分成生產計劃(生產計劃會根據庫存情況合理進行生產計劃排程),計劃排程根據系統排程自動下發到生產車間。最后通過電子LED屏全車間展示,實時同步生產計劃變更。使公司管理層對生產現場的情況一目了然。通過在機臺上配備觸控屏,當系統在執行生產計劃時,對應機臺上的觸控屏會自動接收并顯示相關作業指導SOP內容。
公司ERP平臺完成85%覆蓋上線,財務流程得到優化,銷售成本、平均庫存占用、平均庫存占用資金成本等均有明顯程度的下降,而存貨管理也有較大程度的改善,基本實現業務與財務一體化聯動。73家銷售網點實現100%全覆蓋,通過銷售公司及門市財務銷售一體化,實現產品訂單需求快速交付配送,庫存周轉率顯著提升,推動以單定產的管理模式升級。
(4)服務板塊——信息服務業&信息安全項目群
公司引用4臺先進的HP刀片服務器,它擁有全面的監控與管理工具:Alert on LAN 2、服務器自動重啟、IBM Systems Director、IBM ServerGuide、集成管理模塊(IMM)、光通路診斷(單獨供電)、適用于硬盤驅動器/處理器/VRM/風扇/內存的預測性故障分析、Wake on LAN、動態系統分析、QPI Faildown。另外公司還有兩臺IBM 3850服務器用于其他的管理軟件等。
公司采用新網程網絡督察網絡行為管理軟件,憑借強大的功能和簡便的操作,有效解決了在P2P流量管理、防止內網泄密、防范法規風險、互聯網訪問行為記錄、上網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對于公司技術部所有的重要技術圖紙資料,公司采用華途文檔安全管理系統,將其加密,防止外泄,保證了信息的安全性。
智能制造項目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生產效率的提高。沖焊車間“機器換人”產能提高了30-40倍,注塑車間“機器換人”產能提高6-7倍,目前推行的“機器換人”實現了人均產值提升不低于50%的成果。“機器換人”后,不僅解決了用工難的問題,而且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各工序之間也更加細化更加專業,大大減少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產效率。
產品質量的提高。在人工操作的背景下,產品質量往往與企業管理制度、員工責任心密切關聯,受個體因素影響較大,很難做到質量的均一性。機器換人后,每一個產品可以做到絲毫不差,產品穩定性大大提高,增強了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
用工成本的下降。產能的大大提升,相應地生產一線員工人數減少,同樣的生產車間的畝均產值大大增加,“一減一增”真正讓企業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目前瑞立推行的這些“機器換人”項目,每年單勞動力成本就減少了近4600萬元(其中總裝車間勞動力成本節約近3600萬元),不僅減少勞動力,而且效益大大提升。
材料成本的下降。以沖焊車間為例,傳統人工沖壓用的是板材,而自動化后改用卷材,一年節省下來的材料費用就上千萬。前期投入的三千多萬元改造資金在短期內就能收回。
安全隱患的下降。一線員工為了提高收入造成勞動強度較大,存在發生安全事故的隱患。自動化技術改造后,大大減少了一線工人勞動強度,也逐步的實現重點崗位安全作業的標準化,避免了在趕計劃期間員工由于過度疲勞,精力不集中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五、個人在智能制造工作中的體會或觀點
企業智能制造建設過程中的經驗總結
近十年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規模大幅提升,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的核心是變革,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迭代更新。瑞立將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兩化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顏建華在智能制造工作中的體會到,人才隊伍建設、質量和品牌文化建設非常重要,需要進一步加強。
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在實現制造強國的道路上,人才為本是核心。強調要以人才為本,打造創新型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和企業家人才三支人才隊伍。只有健全完善中國制造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才能為推動中國制造業從大國向強國轉變提供人才保障。
與制造業發展要求相比,我國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一是制造業人才培養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對制造業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突出,制造業人才總量短缺,結構不合理,領軍人才匱乏;二是制造業人才培養投入總體不足,培養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滯后,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三是對制造業人才的認識仍有偏差,重學歷文憑、輕職業技能的觀念還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企業職工和青年學生學習技能的積極性不高,制造業人才仍然面臨發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問題,人才成長發展的社會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面對制造業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迫切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提供支撐,從根本上解決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為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需要推行以下重要措施:一,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競爭力為核心,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和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二,以高層次、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性人才為重點,組織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先進制造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和制造業人才培養計劃;三,以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為核心,依托現代職業教育改革,開展校企合作,強化技能培訓;四,加強制造業人才需求預測,建設信息化平臺;五,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六,選拔優秀人才赴國外培訓,加大制造業引智力度。
質量和品牌建設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質量和品牌已經成為制造業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象征,代表著國家的信譽和形象。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論述。為了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報告在論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時指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要求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質量與品牌代表著產品滿足顧客需求的程度,代表著市場競爭力。企業要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發展品牌文化是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從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過程中,文化起到一個促進作用。過去給別人的中國制造是低檔品的印象,不僅需要在政策、技術、標準層面改進,而且要從工業文化方面改變世界對中國制造的看法。在工業文化中,品牌文化是一個重要部分。目前我國,制造業品牌建設與制造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相比較明顯滯后。知名品牌數量及影響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與制造大國的地位、制造強國的需要極不相稱。多數企業市場營銷和戰略管理能力弱,缺乏面對國際競爭的經驗。
要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品牌管理咨詢、市場推廣等服務。健全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品牌文化,引導企業增強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樹立品牌消費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加速我國品牌價值評價國際化進程,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加大中國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樹立中國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品牌文化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品牌中的凝結,是文化特質在品牌中的沉積,是消費心理和價值取向的高度融合。另外,品牌管理本身是一項社會性活動,它以一定的組織形式和組織制度為保障,通過激勵機制、團隊精神等有效手段去實現,因而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品牌文化一旦在消費者心目中注冊,它所代表的功能和利益與消費者認同的價值產生共鳴,就會將無形的文化價值轉化為有形的品牌價值,把文化財富轉化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使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顏建華 瑞立集團有限公司 CIO
本文網址:http://m.hanmeixuan.com/html/news/10515324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