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e-works PLM編輯部主任涂彬
嘉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喬立紅教授
上海聯宏創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磊
清軟英泰制造業解決方案部經理袁仕東
Altair大中國區總經理戚國煥
應創云相制造信息系統專家楊顯榮
吉利控股集團主任工程師譚居逸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一體化技術論壇圓桌討論
問題1 現在加工中心、機器人、無人搬運等智能裝備在企業的廣泛應用,這些應用對企業的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模式將會帶來哪些改變?
楊顯榮:這種生產線我設計過。電子業尤其是面板生產有很多這種產線,食品加工業在這方面的應用也蠻多的,尤其機器人。在精密制造的加工業中,加工中心也非常普及。
智能裝備的應用會使企業發生一些變化。在應用智能裝備之前,工藝跟工序的設計都是單一的,一個動作一個工序,現在的工序,一個工序里面形成多設備,包括IT設備都會集成在一個工序里,工序的幅度被加寬了。另外還有一個重點,當IT化以后,這段的工序會跟整個工序的控制中心,控制器,可能會形成一個控制器或者是一臺PC,一臺PC專門指揮的動作在移動,那它指揮移動的過程,會透過數據采集反饋質量信息,無論是反饋至PDM、PLM、MES、或者ERP,它都是通的,這會帶來一些工藝設計上的改變。
喬立紅:加工設備的不同,肯定會對企業的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帶來一定的影響。以工藝設計的資源-工裝來說,設備肯定是考慮的因素,而且也是工藝設計的內容。自動化的裝備使工序更加集中了,將來編程不僅僅是數控機床編程,還會有機器人編程,特別是飛機的加工,會大量使用機器人,也不是簡單寫工藝線路就行了,而且一定要到末端執行裝置。
胡崗:我覺得如果說加工中心集群比較多的話,首先是單道工序的工藝卡片這些環節會減少,而且由于設備的復雜度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設備可以在一個工序里完成,這樣更多是做工藝指令的發布,然后做模擬仿真,相應的原來由人操作的過程都會被機器人替代。
譚居逸:其實對于汽車的話,加工中心,機器人,AGV的這種小車的應用都比較廣泛。目前談的最多的就是建立數字化工廠,建了數字的工廠,可以進行工序的仿真,以及物流的仿真,進行生產線的仿真,并且通過焊接機器人仿真,可以直接把仿真代碼做一些微調,機器人就根據仿真情況運行,我想這也是帶來的一個改變。
問題2 請各位舉例說明數字化設計與制造一體化技術,如何幫助企業縮短新產品的研發與上市周期。
戚國煥:首先,3D打印技術的出現,使得我們設計出來的產品不用經過實驗,試制階段,而是真正實質性直接打印出來,這個速度上的改變可想而知。
其次,在設計階段,我們強調在概念設計當中能夠很好的引入性能設計,對于要強調的產品的后續打好基礎,這是很關鍵的,否則,在后續設計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就得反復修改,這會導致周期的失控和成本的大量的增加。
袁仕東:縮短產品上市周期,工具產品的應用很重要,在此,我給大家講幾個PDM的應用案例。2000年左右,廈門金龍在上PDM系統之前,訂單因為進口上有批量,一個訂單從設計圖紙有很多導入,大概需要十四天;05年上了PDM之后,包括BOM等等只需要三天的時間。
第二個例子,中汽集團駐馬店的汽車改裝廠,很多用戶改裝都有個性,但是個性都不大,很多板加長一點,加高一點,他們設計人員在用PDM普通功能的時候,改一個訂單,哪怕做微小的改動,需要四個小時的時間,比較長的改動,需要16個小時左右(這也算是比較快的)。但去年用了我們做的一個面向BOM的計算的功能后,他們現在一個訂單的生成需要五到十分鐘的時間。
第三個案例,就是我們國內做發電設備行業的北重,是一個典型的國有企業。它的產品的比較快的準備周期是6個月左右,從研發的角度,從技術周期,到生產。在上PLM系統之前,他們的工作模式是工藝不見藍圖,絕對不開始干活,這是很多的企業的現狀。用了PLM之后,準備周期縮短了兩個月。
喬立紅:對于設計和工藝環節來說,信息化的手段的應用,單點的技術應用,依然是很有用的。另外,就是整體的PLM系統、知識化的應用,使得數據的形成關聯和共享。航空的主機廠以及很多企業,都在這方面有很多實踐了,工藝的快速編程,已經確實是大大縮短了周期。
譚居逸:我講一個例子,就是關于整車的總布置設計,我們以前都是在CATIA中通過正常的方式來做,后面我們用了工程支持模板,開發了三十幾個法規檢查的模板,總工程師檢查模板,效率提升了60%以上。所以大家如果做設計一定要研究的話,我建議大家可以研究下這個模板。
楊顯榮:從企業的制造系統的組織系統運作的過程,來解析它的運營效率。現在PLM/PDM產品,工藝流程開發軟件,應該都算成熟了,差異也不大,但是如果要讓它變得非常有效益,其實跟組織的分工是有很大關系的,開發部門與制造的工藝流程部門,務必要緊密的配合,這樣,才不會在開發的過程里面有發生斷層。這樣才會提升效率。
問題3 各位認為數字化設計與制造一體化進一步發展有哪些主要方向?
戚國煥:這個問題實際上黃總上午已經講過了,從數據上來看,增長比較快的技術需求中,仿真驅動的增長是最快的,22%的增長,這是很重要的概念。現在,企業對于云的需求,對于計算的需求,越來越高,仿真技術的深化應用是整個進一步深化發展上是很重要的方向。
張磊:作為西門子來講,也注意到這樣一個發展方向,所以在軟件中提到了第四代設計。我們的第四代設計就是這種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設計平臺,剛才大家討論CATIA,Pro/E,NX,在大規模,超大規模設計的時候可能是多公司的協同設計,分工領域會越來越細化,如何將這些平臺或者是公司管理起來,也可能是我們的發展方向。
再有就是從軟件來講,它還會細分定位,從行業我們更多的關注行業的解決方案,客戶的需求變得更具體化,軟件某些功能的模塊開發,更傾向于某些具體的行業和具體的解決方案。
主持人:我們這個問題,就是說下一步的方向還需要加入仿真設計制造、仿真一體化的主要的方向。
問題4 推進數字化設計與制造一體化的應用,如何與設計方法和研發流程的改進結合起來,真正幫助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袁仕東:其實剛剛喬教授分析的非常好,其實對于信息化對于我們業務的優化和提高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工具軟件,一個是管理流程。對于工具軟件這塊,坦白來說國內和國外的差距很大,協同方面國內軟件是有很多的機會來做的,剛剛我講到,對于設計方法的改進,通過一些系統應用,可以減少重復犯錯,比如一個圖形,可以統計設計部門的人設計更改的原因,把設計過程結構化,有設計更改,有工藝更改,以及設計錯誤造成的原因,把這些結果分析之后才能幫助我們從工具化的角度來創新,減少錯誤,提高效率。
對于流程的優化,有一個用戶案例。某杭州的上市公司,在PLM剛剛實施完40個模板流程后,用戶加了100多個流程模板,企業的ISO9000,都往里面加,加了之后加重了系統的負擔。后來要求每個月減少大概一個流程,進行流程合并和優化。通過協同平臺之后,可以定期將流程模板進行統計分析,包括哪個節點經常卡殼,哪個節點經常拖了后腿都可以知道,來幫助我們從管理制度和流程設計上來進行優化。
譚居逸:我一直在一線做這種應用的項目,感受比較深。其實在我看來,技術的應用和方法一定要結合起來,并且一定程度來講,規范和方法是首先考慮的,因為現在我們的設計非常強調協同,如果沒有規范話,知識的積累,還有數據的傳遞,以及數據的交換和共享,都會造成很多的問題。
喬立紅:現在工具和系統有很多,無論是國內的軟件還是國外的軟件,都有它的特色,也是肯定可以用,可以解決問題的。最關鍵的是,企業需要行動起來。軟件公司、學校科研機構可以研究更好一些技術和開發系統來幫助企業,企業的自身,也需要又足夠的動力去很好地執行。
戚國煥:這個問題最后一個突出的是提升能力,創新能力。實際上企業現在做的最多的是有限的改良。都是在老的產品上面,做一些有限的改良,距離創新之路還很遠。我相信今天看了我的介紹,已經有答案了,因為我提出了很好的工具,創新一定要打開思路,如果局限于原來的東西,談何創新。我們在這里把技術分為兩類,一類是點技術,一類是面技術。僅僅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來說,首先要把點技術用好,點技術某個人用好,只是某個人提高,要把最佳實踐固化為流程,引入這個系統,使得整個團隊的效率提高,當然效率提高的同時,管理面幫助積累,這個對于能力提升也有很重要作用。我相信能力提升的兩個方面,一個是點技術,一定要很好的提升,然后形成一定的積累機制,持續的提升創新能力。
主持人:也就是企業一定要把自己的設計體系研發流程理順、固化,再來推進數字化設計與制造一體化,這樣才能很好的實現企業的自主創新的能力。
黃總:就這個問題,我發表一點見解,其實剛才幾位專家也談了。昨天晚上我也在冥思苦想我們討論什么,每次這個問題也很花心思,我們也特別希望企業掌握設計方法學。我記得浙江大學的祁教授也多次呼吁,高校里還沒有這門課,不知道喬教授的學校有這門課嗎?
喬立紅:有的。
黃總:祁國寧教授講過標準化體系,但很多企業里面的員工不準受標準化體系,比如選的螺栓的長度其實不是很優化的值,還非得定制,成本很高,標準化、系列化、模塊化是很重要的基礎。模塊化分為零件級的模塊化、部件級的模塊化,產品級的模塊化、裝備級的模塊化,實現起來確實很有挑戰性,明天早上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會介紹這方面的內容,也希望大家明天有更多的收獲。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CAD/CAM一體化技術應用論壇圓桌討論
本文網址:http://m.hanmeixuan.com/html/solutions/1401931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