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是兩個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目前開展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討論的學者較多,發表的文章也較多,但是兩個概念混用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即使認為它們有區別的學者也用多重標準,從多個角度來比較這兩個概念。筆者認為,所謂標準只有一個,多個標準就是沒有標準,科學研究成果必需符合以下兩個基本原則:①成果“傻瓜化”,即研究過程機理可以復雜,但研究成果必須通俗易懂,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能很容易地理解;②研究成果有現實意義,并且簡單、可操作性強。
首先可以明確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二者是有區別的。人力資源是一種經濟資源,而人力資本是一種經濟資本,本文在以上兩個基本原則下,以區分“資源”與“資本”概念的不同為切入點,提出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判別標準,進一步指出基于此判別標準的現實意義。
1 資本與資源探析
對于資本的定義說法較多,美國經濟學家曼昆認為:“資本的本質在于它本身是可以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馬克思認為:“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它是一種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我國經濟學家高鴻業認為:“資本是由經濟制度本身生產出來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進一步生產更多的商品和勞務的品。”從以上的定義來看,筆者認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是否確定為資本的標志有兩點:①要素是否處于經濟生產活動中;②要素是否以能夠帶來利潤為目的。
對于資源的認識,《辭海》把資源解釋為“資財的來源”。經濟學把可能投入到生產中去創造財富的生產條件通稱為“資源”。由此可以看出,資源是創造財富的先決條件,先決條件并非一定處于經濟活動過程中,例如埋在地下的煤炭,如果不挖掘出來,并應用于生產,它永遠只能被稱為資源,不能被稱為資本。筆者認為“是否處于經濟活動過程中”就是區別資源與資本的主要標志。
2 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概念探析
2.1 人力資本概念探析 人力資本理論是本世紀60年代在西方經濟學中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其創始人為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他在長期的農業經濟問題研究中發現,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促使美國農業生產產量迅速增加和農業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人口數量或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舒爾茨指出: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必須依賴于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增加已不再符合今天的事實,對于現代經濟來說,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重要。正是基于這一思想,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思想。
舒爾茨雖然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但是對人力資本卻沒有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描述,他認為:“當某種情況下人們能夠給人力資本的概念下一人確切的定義時,它就會遭到和一般意義上的資本理論同樣的困擾,尤其是與那些經濟增長模式中的資本概念一樣,在意義上模棱兩可。”后來的研究人員根據人力資本理論,對人力資本的概念進行了一定的描述,但是人們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例如:
“人力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資本,主要指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程度與健康狀況。”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是指人們以某種代價獲得并能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一種價格的能力或技能。”
“人力資本是指經過投資而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勞動能力,即存在人體內,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的總和。”
“所謂人力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表示的非物質資本。”
還有其它的定義描述,本處就不一一列舉。通過以上舉子可以看出,不同學者對人力資本的概念理解不同,且差別較大,有些學者認為人力資本是數量與質量的統一;有些學者認為,人力資本僅指經過投資手段使人力質量提高的部分。筆者認為,準確把握人力資本的概念,必須從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人力資本的概念是舒爾茨相對于物質資本而提出的,從而構成了西方經濟學中完整的資本定義。資本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物質資本,是體現在物質產品或生產資料上的資本:另一種形式是人力資本,是體現勞動者本身的資本。同物質資本一樣,人力資本的本質屬性是資本,它具有資本的特性,作用的結果能使個人收入增加和國民收入增加。其次,人力只有進入生產過程才能稱之為資本,就象物品在生產領域被稱為物質資本,而在消費領域則被稱為消費品一樣,人力在非生產領域則不能稱為資本,例如,一名失業者,雖然他具有生產能力和技能,但他對于一個不再需要雇員的企業來說并不是這個企業的人力資本。另外,人力資本又有區別于物質資本的具體內容表現,物質資本的具體內容表現為廠房、機械設備等實物,而人力資本的具體內容表現是附著在人體上的能力或技能。和物質資本一樣,人力資本也有數量和質量上的規定,從數量上看:在經濟活動中勞動力人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該經濟活動人力資本的規模。從質量上看,經濟活動中每個勞動者的素質或工作能力、技術水平、熟練程度各不相同:同一個勞動者在接受某種教育或培訓前后,他的勞動質量或工作能力,技術水準與熟練程度也存在著差別。因此,人力資本大小的準確表述,應當同勞動者數量規模及受教育和培訓的情況聯系在一起,同勞動者在接受教育和培訓后工作能力的提高、熟練程度的增長結合在一起。通過以上的認識,筆者嘗試著給出人力資本的定義:人力資本是以勞動者的數量為基礎,在經濟活動過程中,體現在所有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智力、技能和體力的總和。這一定義可以對目前學者的論爭給以校正:①人力資本的本質屬性是資本,勞動力的數量、能力或技能是人力資本的具體內容;②人的能力或技能只有運用于生產過程才能稱其為人力資本:③人力資本并非僅指經過正規培訓而能力提高的能力部分,簡單勞動力只要運用于生產過程,也應稱為人力資本;④人力資本并非僅表示人的質量(能力)內容,經濟活動中的勞動力數量規模也是人力資本的內容。
2.2 人力資源概念探析 關于人力資源的基本概念描述,目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現舉例如下:
“人力資源的基本定義是人在勞動中創造某種商品的價值而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
“人力資源是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必要勞動能力的人口。廣義的人力資源是指社會總人口。”
“人力資源是指包含在人體內的一種生產能力,它是表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源。”
還有其它的定義描述,本處就不一一列舉。通過以上舉子可以看出,不同學者對人力資源的概念理解不同,且差別較大,由于人力資源是一種經濟資源,根據上面有關人力資本、資源與資本的討論,筆者認為,必須從幾個方面來理解人力資源的概念:人口本身并不是人力資源,但人口數量是人力資源規模的數量基礎;人力資源的具體內容是指附著在人身上的勞動能力的總和,包括體力和智力;人力資源具有生命周期,如不加以合理利用會降低,甚至喪失;能夠但未應用于生產過程的人的體力和智力是人力資源,如果應用于生產過程則應屬于人力資本的范疇;人力資源是數量與質量的統一,我們不能說具有大量質量低下勞動力的社會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也不能說人口少,但勞動力質量高的社會缺乏人力資源。
通過以上的認識,我們認為人力資源是指能夠作為生產性要素投入社會生產中的人口總體所具有的勞動能力的總和。
2.3 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的判別標準 通過比較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內涵,我們可以得出結論:①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具體表現內容均是指人所具有的體力和能力,是數量和質量的統一。②凡是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都是人力資源,但不一定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源只有在它不斷動用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出更大的新的價值來,它才具有資本的屬性,才能轉化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源中被開發出來并投入到經濟活動中的那一部分。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償試著提出以“人的體力和能力是否處于生產過程中”作為判別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的標準。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是“人力”分處于經濟活動的不同階段時的不同稱謂,當人力處于生產過程之前時可以稱之為人力資源,當“人力”處于生產過程之中時,我們稱之為人力資本。這一判別標準符合以上提出的兩個原則,同時也與一些學者提出的屬性不同、研究視角不同、潛在性與現實性的不同等觀點不矛盾。
3 基于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判別標準的基本認識
正確判別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有利于正確鑒別人力投資的結果,進一步有利于經濟決策。通過以上判別標準的提出,我們可以得到幾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基本認識:
3.1 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沒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經濟建設將成為無源之水,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培育提升人力資源,其基本途徑是擴大教育規模,提高教育質量。
3.2 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源或投入到經濟活動中的人力資本的多少,不能簡單的用勞動力數量來表示,從這一點來看不能通過我國的人口來說我國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因為兩個文言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能無法與一名科學家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能相比較。在我國目前人口承載力接近臨界,低素質人口無法就業,高素質人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將是根本出路。
3.3 豐富的人力資源并不等于豐富的人力資本,并不一定就有利于經濟建設,良好的就業轉化機制不容忽視,沒有良好的方法、手段和機制,人力資源無法轉化為人力資本,將造成經濟資源的浪費。無法轉化為資本的人力資源將永遠是資源,是消費品,這也是一些教育大省,在業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重較大,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然而經濟一直發展較慢的原因。
核心關注:拓步ERP系統平臺是覆蓋了眾多的業務領域、行業應用,蘊涵了豐富的ERP管理思想,集成了ERP軟件業務管理理念,功能涉及供應鏈、成本、制造、CRM、HR等眾多業務領域的管理,全面涵蓋了企業關注ERP管理系統的核心領域,是眾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首選的ERP管理軟件信賴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hanmeixuan.com/
本文標題:試論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判別標準